恐怕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將一種草發展成千年的文化;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以熾熱的情懷來對待一種草;世界上也沒有哪種植物能夠比肩與眾生,數度救民於疾苦;如果世界上能有一種草能稱之為“百草之王”的話,那它只能是——艾草!

艾,古時又稱艾草、冰台、醫草、艾蓬、香艾、灸草、蘄艾、黃草、艾蒿等名稱。 《博物誌》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台。意指將冰塊做成凸鏡可於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醫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載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詩歌總集的《詩經》中就記載有艾, 《詩經》“王風?采葛”條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後,由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撰寫的長詩《離騷》中也提到艾,雲“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說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經普遍應用了,而且是以醫藥用途為主的。 《莊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長於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由生長,以湖北蘄州產的艾為最佳,葉厚絨多,療效亦佳,故以蘄州艾為著名。艾在春季抽莖生長,莖高60-120厘米,葉形為羽狀深裂,葉片尖端有不規則的粗鋸齒,表面灰綠色,有白色毛絨,質柔軟,折斷為白色,秋季在莖梢上開淡褐色的花,有圓筒狀的花冠,其中排列著小頭狀花序。艾葉有芳香性氣味,在農曆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採收。採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曬乾或陰乾後,置於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复搗碎,使之細碎如棉絮狀,篩去灰塵、粗梗及雜質,留下的柔軟純艾纖維,即成柔軟如棉的艾絨,其色淡灰黃,乾燥易燃這為佳。 《本草綱目》中說:“揀去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籮去渣滓,去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躁,則灸火得力。”艾絨質量的好壞,對施灸的效果也有影響,艾絨質量好,無雜質,而乾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療效好,反之則差。劣質艾絨,燃燒時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覺灼痛,難以忍受,且因雜質較多,燃燒時常有爆裂的流弊。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古人對艾的選擇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三年之艾就是陳艾,陳艾的優點是含揮髮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後煙少,艾灰不易脫落;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髮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後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等等。故臨床上應該用陳艾而不用新艾。在《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