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現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症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乾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身體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使用大腸經的穴位加以治療,症狀能減輕,身體也會感到輕快。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溫溜、偏歷、陽谷。手掌有合谷、三間、二間、商陽等。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本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其中15穴分佈於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主治胃、腸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熱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1) 商陽 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 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 手陽明經所出為“井”。

(2) 二間 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淺、深肌腱;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 目昏,鼻衄,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熱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註] 手陽明經所溜為“滎”。

(3) 三間 LI3 Sān jiān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解剖] 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頭靜脈其示部),指掌側有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 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眼痛,腸瀉,洞洩。
[配伍]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陽明經所注為“輸”

(4) 合谷 LI4 Hé gǔ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配太衝治目赤腫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配三陰交治經閉,滯產; 配地倉頰車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註] (l)手陽明經所過為“原”。 (2)《神應經》:孕婦不宜針。別名:虎口。

(5) 陽溪 LI5 Yáng xī
[定位] 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手陽明經所行為“經”。

(6) 偏歷 LI6 Piān lì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解剖] 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
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 目赤,耳鳴,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 手陽明經絡穴。

(7) 溫溜 LI7 Wēn liū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5中l寸。
[附註] 手陽明經郄穴。

(8) 下廉 LI8 Xià 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 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長肌,深層有旋後肌;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9) 上廉 LI9 Shàng 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0) 手三里 LI10 Shǒu sān lǐ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解剖] 肌肉、神經同下廉穴,血管為橈返動脈的分支。
[主治] 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11) 曲池 LI11 Qū chí
[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主治] 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癮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衝、大椎治高血壓。
[刺灸法 ] 直刺 l~1.5寸。
[附註] (l)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2)參考資料:據報導,在犬闌尾壁內直接注射B-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池”和“闌尾”穴,證明對實驗性闌尾炎有肯定的治療作用。

(12) 肘髎 LI12 Zhǒu liáo
[定位] 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l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 在橈骨外上髁上緣肱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 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3) 手五里 LI13 Shǒu wǔ lǐ
[定位]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主治] 肘臂攣痛,瘰癧。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4) 臂臑 LI14 Bì nào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七寸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幹。
[主治] 肩臂痛,頸項拘攣,瘰癧,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 肩髃 LI15 Jiān yú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解剖] 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註] 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16) 巨骨 LI16 Jù gǔ
[定位] 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 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瘰癧,癭氣。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0.5~l寸。
[附註] 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17) 天鼎 LI17 Tiān dǐng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 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癧,癭氣。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8) 扶突 LI18 Fú tū
[定位] 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瘰癧,癭氣。
[配伍] 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9) 口禾髎 LI19 Kǒu Hé Liáo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解剖] 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下支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 迎香 LI20 Yíng xiāng
[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l)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2)《外台》:不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