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痺、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小腸經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個。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本經一側19穴(左右兩側共38穴),其中8穴分佈於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病症,神經方面病症和頭、面、頸、眼、耳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1) 少澤 SI1 Shào zé
[定位] 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l寸。
[解剖] 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癰。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 手太陽經所出為“井”。

(2) 前谷 SI2 Qián gǔ
[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 有指背動、靜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
[配伍] 配耳門、翳風治耳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溜為“滎”。

(3) 後溪 SI3 Hòu xī
[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 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
[配伍] 配列缺、懸鍾治項強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傷。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注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4) 腕骨 SI4 Wàn gǔ
[定位]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解剖] 在手背尺側,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分支) ,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
[配伍] 配陽陵泉、肝俞、膽俞治黃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過為“原”。

(5) 陽谷 SI5 Yáng gǔ
[定位]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當尺側腕伸肌腱的尺側緣;有腕背側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 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
[配伍] 配陽池治腕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行為“經”。

(6) 養老 SI6 Yǎng lǎo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
[解剖] 左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布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的末支,腕靜脈網;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
[主治] 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衝、足三里治目視不明。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 手太陽經郄穴。

(7) 支正 SI7 Zhī zhèng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布有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 手太陽經絡穴。

(8) 小海 SI8 Xiǎo hǎi
[定位] 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解剖] 尺神經溝中,為尺側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側上、下副動脈和副靜脈以及尺返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本幹。
[主治] 肘臂疼痛,癲癇。
[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陽經所入為“合”。

(9) 肩貞 SI9 Jiān zhēn
[定位] 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l寸。
[解剖] 在肩關節後下方,肩胛骨外側緣,三角肌後緣,下層是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布有腋神經分支,最深部上方為橈神經。
[主治] 肩臂疼痛,瘰癧,耳鳴。
[ 配肩髃、肩髎治療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療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0) 臑俞 SI10 Nào shū
[定位] 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 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臂疼痛,瘰癧。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5寸。
[附註] 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11) 天宗 SI11 Tiān zōng
[定位] 在肩胛部,當崗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解剖] 在崗下窩中央崗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神經。
[主治] 肩胛疼痛,氣喘,乳癰。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癰。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12) 秉風 SI12 Bǐng fēng
[定位] 在肩胛部,崗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解剖] 在肩胛崗上緣中央,表層為斜方肌,再下為崗上肌;有肩胛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和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附註] 手三陽與足少陽經交會穴。

(13) 曲垣 SI13 Qū yuán
[定位] 在肩胛部,崗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在肩胛崗上緣,斜方肌和崗上肌中;有頸橫動、靜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主治] 肩胛疼痛。
[配伍] 配天宗、秉風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l寸。

(14) 肩外俞 SI14 Jiān wài 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一神經後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副神經。
[主治] 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配伍] 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5) 肩中俞 SI15 Jiān zhōng 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解剖] 在第一胸椎橫突端,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肩胛神經和副神經。
[主治] 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
[配伍]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6) 天窗 SI16 Tiān chuāng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
[解剖] 在斜方肌前緣,肩胛提肌後緣,深層為頭夾肌;有耳後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正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及枕小神經。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配伍] 配列缺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7) 天容 SI17 Tiān róng
[定位] 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解剖] 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後腹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面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於的頸上神經節。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
[配伍] 配列缺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8) 顴髎 SI18 Quán liáo
[定位]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解剖]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齒痛,頰腫。
[配伍] 配地倉、頰車治口歪;配合谷治齒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附註] (l)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2)《圖翼》:禁灸。

(19) 聽宮SI19 Tīng gōng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解剖] 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主治] 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狂癇。
[配伍] 配翳風、中渚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 張口,直刺 l~1.5寸。
[附註] 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