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在古代的應用

艾灸療法是一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一種中醫養生的方法。是我國古代最早採用的治病方法之一,在很多古書上都有記載,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艾灸在古代的應用已經很普遍。

     艾,古時又稱艾草、冰台、醫草、艾蓬、香艾、灸草、蘄艾、黃草、艾蒿等名稱。艾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載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詩歌總集的《詩經》中就記載有艾, 《詩經》“王風·采葛”條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後,由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撰寫的長詩《離騷》中也提到艾,雲“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說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經普遍應用了,而且是以醫藥用途為主的。 《莊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

   “若要安,三里莫要幹”。這一養生名言至今仍膾炙人口。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於它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灸法是以經絡、臟腑等理論為指導,利用艾草製成的艾絨,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熏,藉其溫熱性效能,通過經絡的作用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靈樞·經脈》:“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針、灸、藥各具特點,各有其局限性,而灸法的特點在於彌補針、藥之所不及。其對於使用針、藥等方法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病或用於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正如明代李延《醫學入門》中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古時艾灸已經普遍應用於治療疾病和保健,但由於古代多用於直接灸,對皮肉有損,會化膿結痂,所以流傳到近代險些失傳了。現在應用的灸法經過現代改良和科技的運用,多是採用溫和灸,溫和灸對改善現代人的亞健康問題,有很大幫助,而且應用到美容領域可以從內到外改善皮膚狀況和氣色。

相關文章 :

發表迴響

抱歉,您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